推进生态水利水电建设的措施
1.转变观念、理清思路
要改变水利建设方向,首先要理清治水思路,转变人们的治水观念,树立现代水利新观念。第一要放弃“根治水患”的“雄心壮志”,树立科学防治的观念。水患是不能根治的,因为防治体系能防百年一遇的灾害时,遇到百年一遇以上的灾害仍不能解决问题。治水要根据地球大气候的变化、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因势利导,按自然规律办事。
第二是要抛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防治方法,树立定高标准,分部实施的战略思想观念。要达到生态水利这个长远目标可以分部实施,逐步推进。
第三是转变“小水利”的观念,树立“大水利”的观念。
第四是转变水资源短缺就是水少的传统观念,树立新的生态水资源观。
第五是转变重目标效益和行政区域利益的观念,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全流域综合利益为目标,重长期生态经济效益的观念。
第六是转变水利管理是行政管理的观念,树立水利管理法制化、市场化的新观念。
2建立现代水利管理机制
生态水利需要新的管理机制,首先是法制建设。搞好水利管理,就必须完善水利法规体系。其次是在法制基础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水利管理机制,包括水资源统一管理和市场分配机制,水利项目专家评估、社区群众参与机制,水利工程建设的项目法人制、建设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自建、自管、自利机制,水利项目管理良性运行机制,水环境和水土流失监控机制等等。其三是完善水利管理体制,健全水利管理机构。
3实施流域综合规划
流域规划是治水的基础,它的首要任务是根据人口和资源确定经济结构,并要处理好上下游、左右岸、经济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发展与保护、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关系。一是流域内不能建设大型污染企业,对小污染企业更应严加控制;二是缺水地区原则上不建用水大户,控制需大量灌溉的农作物面积;三是发展第三产业要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加强管理;四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循环利用资源,不生产或少生产废料;五是农业生产结构要与国际接轨,提高总体经济素质,使产品结构多样化、高品质化;六是按流域特性设重点保护区和缓冲区。流域规划必须合理确定水源林的面积比重及森林结构,同时制定水土保持目标,逐步治理流失区,控制工矿、交通、建筑等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新的水土流失。
4合理配置水资源
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首先要将水资源管理纳入法制化、科学化、一体化的轨道,对水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因地制宜地逐步建立水务管理服务体系,对防洪、排涝、供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实行一体化管理;其次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资源分配机制,根据供求关系理顺供水价格体系,实行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市场价及农业水政府适当补贴的成本价,要让用户感到合理的节约用水对国家和自己都有利,以促进节水措施的自觉推广;三是协调配置流域的水资源,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机制不顺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工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都要在流域立法的基础上加以解决,由流域机构统一协调分配;四是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防止地下水资源枯竭和被污染。
5完善防汛体系建设
防汛体系建设要坚持防治并重,软硬件同建,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并举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逐步实施。按流域特性设置保护屏障,在流域中上游丘陵山区建第一道防护屏障-水源林和水土保持林。水源林的林地在枯水期可补充大量的河川径流,缓解水污染,保护水域和湿地的生态环境。生态防护林建设要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以及生态旅游和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在中上游地区布设第二道防线-调蓄水库。目前水库群落体系大部分已建成,应继续完善。关键是要完善配套设施,除险加固,治理库区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健全管理体制,确保水库持续运行。在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不宜兴建水库,以免工程报废带来更大的危害。
6发展抗旱农业
许多地区水资源缺乏,单靠传统的灌溉方法投入太大,经济效益太低。可采取以下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①采取节水灌溉措施。目前农业灌溉多为串灌、漫灌,浪费很大。如果改为喷灌、滴灌、微灌就能节约大量用水。
②采取生物抗旱措施。干旱地区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应发展抗旱农业。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将来人们可用基因技术把沙漠植物的耐旱基因植入农作物,开辟新的抗旱途径,而无需跨流域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