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项水利工程建设是能源与农业建设开展的基础。但是各类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特别是大型地质灾害的出现,会对水利工程的整体及周边安全造成极大危害。为了降低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的危害,水利技术人员从地质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以及交互式灾害等方面人手,利用实践性技术措施提高灾害预防质量。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在于如何利用有效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安全的影响。
一、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种类较多,包括了地震、滑坡、地面沉降等多种灾害类类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原因与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包括地震、雨季汛期洪水等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人为原因主要是指因人类行为形成的水土流失、河流改道等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随着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破坏,水利工程中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出现了交互性影响,即两种灾害原因互相影响,形成更为复杂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较为明显的是水土破坏,较为严重的山体在汛期出现泥石流与山体滑坡的现象也较多。
二、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实践措施研究
了解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后,技术人员针对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别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置。
(1)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程勘测质量
加强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有助于提高工程勘测质量。目前信息化技术手段是当前水利勘测部门预防地质灾害技术措施之一。
1)信息测绘技术的应用。水利工程勘测人员利用的信息化勘测技术,主要包括cps定位、三维成像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对工程区域形成立体化认识。将传统的二维化设计图,利用建模技术转变为三维立体化模型图,已形成整体化的设立理念。2)采用信息化分析技术。信息化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勘测人员提高地质情况分析质量。3)信息监测技术应用。水利工程地质灾害发生后,技术人员必须利用信息监测技术,对工程周边的地质变化进行监控,实现风险的自动化预警功能。
(2)根据工程实践问题做好灾害防治预案设计
从工程施工与项目运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是地质灾害预防首要任务。预案具体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1)灾害监测工作模式标准。工程灾害防治预案将监测模式可分为日常监控、汛期监控与应急监控三种情况。日常监控就是针对水利工程非汛期开展的风险监控,因其风险较低一般采用三级监控模式。汛期监控主要针对汛期开展的风险监控,其风险较高需要采用二级或一级监控模式。而应急监控主要针对洪涝、地震、滑坡等地质风险较高或已发生时,因工程地质灾害风险极高需要采用特级监控模式,同时启动相应的救灾工作。2)应急措施。风险防治预案中需要制定出严密的应急措施。如应急物资调配、地质灾害风险的应对技术措施、风险信息处理环节等都是应急措施需要严格注明的内容。在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下,绿色通道的开启、技术人员的调拨等都必须在应急措施中得到体现。3)工作责任制的确定。水利工程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应包括管理岗位的定人、定时、定责以及事故责任倒查制度的确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责任制中技术性责任岗位不能由非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避免出现技术方面的错误。
(3)结合环保理念减少人为因素灾害形成
较之自然地质灾害,人为地质灾害预防中人力干预效果更加明显有效。因此,预防人为因素干预是水利工程地质灾害预防的重点。水利工程管理体系中引入环保理念,经过多年实践经验验证,已经成为预防人为地质灾害的有效措施。1)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是水利工程及附近区域内地质灾害的预防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工作包括工程设计中减少对绿地与森林的占用、施工采用环保性施工材料和技术以及水利工程运行中加强周边森林保护与绿化开展等实践工作。2)建立水利工程与地方合作化环保体系。人为水利灾害的形成不仅是水利工程自身原因造成,也与工程所属区域地方环保工作的开展有着密切关系。3)做好灾害预防中物资、人力调配工作。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预防不仅需要良好的理念与方案指导,也需要大量的物力与人力支持。所以在地质灾害预防方案里,预防物资、人力的调配工作应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水利工程管理方应以满足日常需求与应急需求为目标,合理制定调配方案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在地质灾害应急处理中应开设物资、人力调配绿色通道,确保应急物资数量充足,人力资源安排到位。同时在物资与人力调配中管理者必须注意的是,调配工作需要坚持三个主要原则:首先合理评估物质需求,避免调配中过度浪费现象的出现;其次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岗位,避免因平均分配人力资源造成工作漏洞的出现;最后在风险应急处理中,确保重点与高危部位的物资与人力保障,提高风险应急工作效率与质量。
三、结束语
水利工程地质灾害的出现,对当前水利工程以周边地区安全产生较大的危害。水利水电工程监理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灾害预防工作是水利工程研究的重点内容。利用有效措施减少人为性地质灾害与交互灾害的产生,降低自然地质灾害对水利工程的破坏是预防工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