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能提高设计协同的效率、精度和准确度。比如,a数据发生变化,只需在bim应用程序上一键操作,bcde等变量也相应协调变化,就能达到各部门独自作战变为协同作战的效果。未来所有的工程都能先虚拟进行,再把虚拟完成的东西放在大地上,大大节约资源,提高工程的质量和效率。”中国铁路工程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受邀做了题为《高铁建设中bim的推广与应用》的报告。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把原本用图纸才能表达设计的建筑物,用三维模型动态展示。大到遍布全国的一座座高铁车站,小到地下管网的一颗颗螺丝钉,都能通过bim模型进行虚拟展现,与真实场景分毫不差。
“在bim时代,你拥有一个实体建筑的同时,还拥有一个虚拟建筑数据库。未来房地产商交房时,除了交出实体建筑外,同时要把有关建筑的三维建筑数据库一起交付给业主。”北京云建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巍认为,bim使每个建筑物从“出生”开始就有了一个与它一模一样,却比它更有“知识与智慧”的虚拟世界“孪生兄弟”。
建筑物的所有信息通过数字技术被永久保留后,使用者可通过“一键查询”全方位了解建筑物的“前世今生”。而运用维护管理人员则可通过“智能感知”立即定位问题、追溯缘由。比如站房建成后某个地方漏水,你就可从bim应用里非常简单直观地找到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20多年来,以张建平教授为首的清华大学bim科研团队一直致力于研究面向工程建设全生命期的bim技术及应用,形成了技术体系、标准指南、平台软件、实施方案等完整的bim研究成果,在包括铁路在内的多个领域施工和运用维护管理中开了bim应用的先河。
“bim技术是cad技术应用后工程建设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cad技术推广中,许多不会计算机的设计师、工程师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目前bim技术同样面对这样的态势。”中国图学学会bim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张建平教授对中国bim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bim技术在中国起步较晚,2008年开始在一些施工单位出现,但发展迅速。当前,是否掌握bim技术已成为影响施工方竞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张建平认为,bim技术肯定会成为工程技术领域每个人的“必修之技”。每个设计人员在不改变设计习惯的情况下,在设计中产生模型,不需要现在这样独立翻模、建模。他们将设计阶段的模型移到施工阶段,施工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需要抽取信息,支持施工工程中的管理或技术。工程结束后,他们进行电子化交付。在运用维护阶段,技术人员可利用模型的各类数据满足健康监测、设备维修等需求。
“bim技术可以赋予一栋楼、一座桥、一条铁路‘生命和智慧’,这些有生命力的楼房、桥梁、铁路才会让人感到更安全、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