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降低识图误差,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进行碰撞检查,直观解决空间关系冲突,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和返工,而且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
下面,甲级监理公司就来与大家分享一下bim技术在施工应用中的五个误区、五个应用、四个注意点。
五误区
1、未将bim列为企业战略
很多企业只是被动完成业主方或投标要求,未意识到这是行业革命的发端,被动应用bim,不可能获得好的回报。部分有私心的管理层甚至惧怕透明化给自己带来威胁。当这两种心理在管理层中占大多数时,一旦bim应用遭遇阻力,就无法克服。
2、bim就是建模
客观上讲,目前阶段国内应用bim是从设计院开始,起初设计院采用bim的一个核心功能的确是建模。但bim的终极目标是基于设计阶段的基础模型创建,随着建造过程的不断深入,会在不同的阶段逐步加载相应数据和信息,达到协同共享使用的目的。所以建模仅仅是bim的一个功能,但决不能因此把bim与建模划上等号。
3、对bim期望过高
每一次的新技术革命,都会短时间内让大家兴奋异常,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软件万能,系统万能,信息化万能。很多施工企业基础管理很差,项目管理一塌糊涂,成本的跑冒滴漏非常严重,以为引进了bim就能够脱胎换骨,瞬间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这显然是犯了bim万能的逻辑错误。其实bim也好,其他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也好,终归都是一种技术工具、管理工具,最终都要靠人去驾驭和使用,所以bim是企业管理完善的锦上添花,而不是管理低下的雪中送炭。
4、将引入bim技术作为成本,投入不足
领导层对bim从未做深入了解,只是应付业主和招标要求。一开始就将bim技术作为成本投资,而非提升竞争力和效益的投资,投入不足,导致bim技术方案选型落后,不能聘请好的应用顾问,无法获得正确的实施经验,导致失败。
5、未找到好的实施方式
很多企业只是被动完成业主方或投标要求,未意识到这是行业革命的发端,被动应用bim,不可能获得好的回报。部分有私心的管理层甚至惧怕透明化给自己带来威胁。当这两种心理在管理层中占大多数时,一旦bim应用遭遇阻力,就无法克服。
五应用
1、碰撞检查
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降低识图误差,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进行碰撞检查,直观解决空间关系冲突,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和返工,而且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最后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方案,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与业主沟通的能力。
2、模拟施工
有效协同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进度模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
3、三维渲染
宣传展示三维渲染动画,可通过虚拟现实让客户有代入感,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配合投标演示及施工阶段调整实施方案。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提升中标几率。
4、积累经验
保存信息模拟过程可以获取施工中不易被积累的知识和技能。
5、数据共享
因为建筑过程的数据对后面几十年的运营管理都是最有价值的数据。可以把模拟的模型及数据共享给运营、维护方。
四注意
1、公司和项目的合作
从所接触的bim项目来看,大部分是企业引入bim,然后进入项目应用。那么需要解决企业和项目的矛盾。企业是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需要在公司推广新技术,保持企业的竞争力。而项目的目标很明确,保证质量控制成本增加收入。两个目标具有继承性,需要解决公司和项目两者的关系。根据权责对等原则,企业在电脑硬件、人力等方面对项目提供支持,对项目上的bim工程师制定免费培训、奖金等政策。对等的,项目部在项目上应用bim技术,通过bim三维可视、信息丰富的优势辅助施工,提供公司应用经验、成果。
2、人员协调
实际中,bim团队的人员来自不同项目部甚至分公司,人员工作时间很难保证,协调难度很大。最好bim负责人对人员具有完全领导权,而且保证主干人员的时间。
3、避免和生产脱节
在项目期间,阶段性成果需要及时沟通。有的bim应用和项目施工两条线,施工管理人员很少进入bim办公室,不过问bim,而bim工程师也是忙于建模,bim成为为bim而bim。
4、保持bim工程师的积极性
只有每个阶段有成果和进度,才能保持人员的积极性。
目前bim应用的基础和现状不可高估,同时bim发展的速度也不可低估。无论施工企业,还是其他参与项目建造的各方,都要理性看待bim的发展。bim的前景是光明的,道路也的确是曲折的。这里面有软件之间融合的问题,有bim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也有bim人才欠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受限于目前的程建设体制(各个阶段为了自己的利益相互割裂),大家对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参差不齐。但越是艰难的时候,谁能坚持下来,谁就有可能最终脱颖而出,笑到最后。关于bim未来的美好前景相信不会再有人怀疑,各家竞争谁能走在前面,关键在于中间实施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