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管线是指城市范围内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工业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地下综合管廊又称综合管沟、共同沟。市政公用管线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采用综合管廊形式规划建设:1.交通运输繁忙或地下工程管线设施较多的机动车道、城市主干道以及配合地下铁道、地下道路、立体交叉等建设工程地段;2.不宜开挖路面的路段;3.广场或主要道路的交叉处;4.需同时敷设多种工程管线的道路;5.道路与铁路或河流的交叉处;6.道路宽度难以满足直埋敷设多种管线的路段。可以概述为:综合管沟,一般设在城市的重要地段、交通枢纽或管线密集区,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综合管廊主要优点表现在:综合管沟通过统一的建设规划,可避免道路的反复开挖,从而延长道路使用寿命;由于管沟内管线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一定程度减缓了管线的腐蚀,也可延长管线使用寿命;为城市的发展预留宝贵的地下空间;改善了城市的景观;综合管廊是对管线加了钢筋混凝土的保护层,也提高了市政公用管线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保障城市“生命线”的安全运行。
综合管廊在国外的应用最早起源于法国巴黎。法国巴黎于1832年霍乱大流行后,次年市区内兴建综合管廊系统。此后,英国伦敦、德国汉堡也陆续开始兴建。日本最早于1926年开始了千代田共同沟的建设,此后,其他城市陆续开始兴建综合管廊。同时,在1991年成立了专门的综合管廊管理部门,负责推动综合管廊的建设工作。随着人们对综合管廊的重组及综合管廊的综合效益的发挥,到1992年,日本已经拥有综合管廊长度约310km,而且在不断增长过程中,综合管廊在日本的各大城市的普及相当高。1958年,在我国北京天安门广场下修建了约1.3km的综合管廊。此后,我国其它城市如台北、上海、天津、济南、连云港等也修建了一些规模大小不一地下综合管廊。2004年,广州大学城修建了呈环状布局的地下综合管廊,总长约17.9公里,其中沿中环路呈环状结构布局为干线综合管廊,另有5条支线综合管廊。据报道,南京至2015年已经建成综合管廊共计18.6公里,江北新区计划建设56公里地下综合管廊。
目前,多个大中城市开展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探索投融资、建设维护、定价收费、运营管理等模式,提高综合管廊建设管理水平,稳步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通过试点示范效应,带动具备条件的城市结合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道路新(改、扩)建,在重要地段和管线密集区建设综合管廊。
地下综合管廊分类
按容纳的管线划分:
1干线综合管廊
一般设置于道路中央下方或道路红线外综合管廊带内,主要输送原站(如自来水厂、发电厂、燃气制造厂等)到支线综合管廊,其一般不直接服务沿线地区。其主要收容的管线为电力、通讯、自来水、燃气、热力等管线,有时根据需要也将排水管线收容在内。在干线综合管廊内,电力从超高压变电站输送至一、二次变电站,通讯主要为转接局之间的信号传输,燃气主要为燃气厂至高压调压站之间的输送。干线综合管廊的断面通常为圆形或多格箱形,综合管廊内一般要求设置工作通道及照明、通风等设备。干线综合管廊的特点主要为:稳定大流量的运输、高度的安全性、内部结构紧凑、兼顾直接供给到稳定使用的大型用户、一般需要专用的设备、管理及运营比较简单。
2支线型综合管廊
主要负责将各种供给从干线综合管廊分配、输送至各直接用户。其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两旁,收容直接服务的各种管线。支线综合管廊的断面以矩形断面较为常见,一为单格或双格箱型结构。内部要求设置工作通道及照明、通风设备。主要特点为:有效(内部空间)断面较小、结构简单施工方便、设备多为常用定型设备、一般不直接服务大型用户。
3缆线型综合管廊
主要负责将市区架空的电力、通讯、有线电视、道路照明等电缆收容至埋地的管道。一般设置在道路的人行道下面,其埋深较浅,一般在1.5米左右。以矩形断面较为常见,一般不要求设置工作通道及照明、通风等设备,仅增设供维修时用的工作手孔即可。
4干支线混合型综合管廊
干支线混合综合管廊在干线综合管廊和支线综合管廊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各有取舍,一般适用于道路较宽的城市道路。
按断面形式划分:
1矩形综合管廊
2半圆形综合管廊
3圆形综合管廊
4拱形综合管廊
按舱室数量划分:
1单舱综合管廊
2双舱综合管廊
3多舱综合管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