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监理行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来源:河南建基 作者:河南建基 发布日期:2015-05-26 08:57 点击次数:
随着监理行业的迅速发展,凯发官网首页-凯发官网入口首页从业人员和具备监理工程师资格人员大幅激增,而相比之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中的人员资质要求却不断降低,这都明确地体现出监理行业随着定位的演变。针对这些问题,专业监理人员基于多年的从业经验和理论研究,认为导致工程监理发展瓶颈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强制性监理制度不符合当前市场经济规律
建设监理创建之初,当政府认识到建设监理是一种先进的工程管理模式,迫切希望其得到快速发展,但基于多年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形成的习惯,这一政策的出台忽视了市场作用,导致监理行业快速膨胀,这种超前于自身实际能力的快速发展使得监理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政策依赖性,发展后劲不足,但市场终究是要起作用的,虽然有时有一些时滞。因此,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大部分的建设单位开始对监理制度产生抵触情绪,使监理工作开展难度加大。
(二)“一仆二主”模式违背了商业伦理
监理企业原本定位是受业主委托的工程管理或工程顾问单位,但现却同时服务于业主和政府,前者是监理企业的“衣食父母”,后者是监理企业的行业主管,致使监理服务呈现“一仆二主”的尴尬局面。当业主和政府目标一致时(例如质量控制目标),监理工作开展较为顺利。当业主和政府目标不一致时,如安全和进度冲突、质量和投资冲突、进度和工程合法性冲突等,监理单位往往被推至左右为难的位置,难以做到双方都满意。
(三)旁站监理制度影响了从业人员素质
在面对施工单位自身质量保证体系难以快速健全的情况下,把监理单位的旁站式监理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来运用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将这种应急措施制度化,导致的后果就必然造成质量管理职责的本末倒置。一方面,此项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增加了监理单位质量责任,相对淡化了施工单位自身质量自控责任;另一方面,“旁站监理、跟班监理”使监理工程师不得不将工作重心更多地倾向工地现场,无形中降低了监理工作技术难度,增加了监理工作的责任程度,与监理制度初期设计的高智能技术服务相悖。随着旁站监理制度产生,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逐渐成为了监理从业人员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四)安全监理造成了监理人员责权严重不对等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了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个人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各地方政府也基于此项规定,出台了地方安全监理的政策和规定。上述政策和规定的核心基本可概括为“连坐模式”,即只要施工单位出问题,监理单位就必须连带受处罚。“连坐模式”与安全生产法中的“谁生产,谁负责”的原则严重背离,因为生产安全具有偶然性,监理行业无法通过职权完全杜绝风险和隐患的发生,却必须承担因施工单位生产不利带来的安全责任。这种做法导致监理人员的责权严重不对等,特别是在发生了监理人员因安全事故被抓或被判刑后,导致了监理行业高素质人才的大量流失。至今,安全监理成为了制约我国建设监理行业发展的一副隐形枷锁,严重阻碍了监理行业向高智能服务型企业发展。
(五)房地产业的兴起给监理行业带来了挑战
房地产业与监理行业形成了激烈的人才竞争。一方面,我国的房地产业迅猛发展和房地产价格的飞速上扬,使房地产业与监理行业形成了鲜明的收入报酬对比;另一方面,房地产从业人员的“无门槛”和监理工程师从业资格的“高门槛”(取得中级职称三年后方具备报考资格)形成了一个极大的反差。在利益驱使下,监理行业的高端人才出现了大量一边倒的流动,从目前来看,有将近一半以上的注册监理工程师离开了监理行业。咨询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没有了高素质的人才,监理行业发展就成为了奢谈。
(六)多头资质管理影响了监理服务目标的实现
工程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工程投资、进度、质量、安全等目标相辅相成,互为制约。而当前我国工程咨询资质的多头管理将工程管理人为的拆分为多阶段、多方面工作,加大了建设单位的协调工作量,削弱了监理单位的管控手段,导致当问题出现时难以追溯到相关责任单位。管理责任的难以追溯性使得监理行业存在守法成本高于违法成本的问题,部分监理企业因缺乏行业责任感,为实现短期效益,把主要精力不是放在如何提升服务品质上,而是放在如何降低成本和减少投入上,将监理服务质量的竞争演化为监理费的竞争,致使监理行业的社会信誉和地位严重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