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企业家关于ppp模式建设停车位的看法
为缓解停车难,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财政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将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一位多年从事立体停车位建设、近年在多地参与了此类ppp项目投资的重庆企业家沈先生给出了以下关于ppp模式的看法。
一、大部分停车场刚投入使用就超负荷运转
目前的城市停车设施ppp项目,一般由政府提供土地和车位补贴,企业通过二三十年的收费实现盈利后,将管理权交还政府。收费标准一般由企业按照市场标准定价,政府实施监管。
沈先生介绍,各地政府普遍欢迎社会资本投资建立体停车场,但不少ppp项目上得有点盲目。“我们考察过几个建成的项目,有的刚投入使用就超负荷运转了,有更多的钱可赚却赚不了;还有的车流量太少,还不知猴年马月才能达到设计规模,很难回本。”
二、一些项目手续难办
《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简化投资建设、经营手续办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规定办理时限和程序完成项目业主或投资主体提出的停车设施建设项目的审批(或核准)。“政策文件已经很明确了,但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出台实施细则,使这一文件落地情况不太理想。”沈先生说,投资立体停车位,首先遭遇的瓶颈就是繁琐的审批程序。
审批繁琐让不少投资商望而却步。“城市停车问题,没一个明确的部门统管,却又跟很多部门相关。特别是立体停车位项目办审批手续,规划、建设、绿化、消防等部门都要过一遍,手续甚至比盖个大楼还多。”沈先生介绍,有个同行为了某市的ppp项目手续跑了一年多,最终被拖得没了脾气,决定放弃。沈先生建议,为加快ppp项目落地,停车场建设不妨采取备案制,政府划拨土地后,承建方在监管部门备案,工程完成后由有关部门严格验收把关。
三、企业承担的风险很大
“ppp项目基本都是微利,但企业承担的风险却很大。”沈先生说。
土地供应经常“卡死”项目。立体停车场ppp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是否能够及时供地。然而,很多城市规划预留的停车场用地根本不足,不少地方甚至几乎没有相关地块。一些城市即使规划了,但土地属性和用途非常复杂,很多地也不能立即投入使用,需要慢慢征收,这导致一些ppp项目被迫“等米下锅”。
沈先生说,ppp项目一般周期较长,政府换届可能给他们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为缓解某市一个大型医院停车难,沈先生的公司投资在医院公用绿地上建立体停车场,建设过程中政府换届,新市长直接把原来的方案给否了,理由是立体停车场破坏绿地不好看,要求改为往地下建。“企业只能推倒重来,前期投入都打了水漂。”
四、结语
“ppp项目流程复杂,需要不少政府部门深度配合,实际上,在和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打交道过程中,我们能感觉出来他们的积极性不是太高。”沈先生说,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一些官员觉得干的活没比以前少,但自己在ppp项目中的主导权不够大,因而推进ppp项目的动力不是那么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