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绍兴,大小河流共6759条,总长10887公里,居浙江首位,是名副其实的江南水城。同时,绍兴也是工业强市,高度发达的印染业一度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隐形杀手”,依水而生的自然风光受到了不同程度地影响。那么,曾经污染严重的水城绍兴是如何重焕江南水乡古韵的,在农村污水处理领域又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其点多面广、基础薄弱,成为“治污水”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水城绍兴众志成城,已经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日前,随着今年新增治理村主体工程的收工,该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宣告完成。据统计,截至目前,绍兴市共建成治理村1674个,接户64.12万户,实现规划保留村污水治理全覆盖。
3年来,绍兴市紧紧围绕“打好歼灭战、实现全覆盖”的目标,扎实高效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今年该市持续发力,建成新增治理村342个,接户15.97万户,接户完成率达125%,超额完成省定任务。“我们不仅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的1674个行政村的治理,还积极扫清规划非保留村的盲区,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覆盖’。”
绍兴市农办负责人介绍,该市对将要拆迁的规划非保留村也实施改造,去年,越城区东浦镇赏祊村作为试点村,率先开展这种“非典型”治污工作的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今年已全面推开实施,真正做到全覆盖。
农村治污不仅覆盖面要广,更要注重治理效果,选择正确的技术处理模式至关重要。绍兴市根据实际,积极推广德国pka、微动力成套设备、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等6大治理技术模式,均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效果。
诚如高负荷地下渗滤污水处理复合技术,因为占地少、能耗低、维护简便、处理效果好等优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污水宝”,成为嵊州市污水治理主打模式。据介绍,运用这一模式治污水,不仅出水水质可达到最高的一级a标准,而且平均每吨污水的处理费用只略高于0.1元。
除了引进先进技术,当地干部群众在污水处理的模式上也有不少创造性的尝试。诸暨市东白湖镇雄踞村将生活污水、生活有机垃圾处理池进行“合建”。这种合二为一的做法既节省了土地,又节约了建设资金,处理池产生了沼气还可直接供给村民使用。在绍兴市召开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例会上,这一做法得到了省内专家的一致好评。
有了好的技术模式,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最后还是要靠工程建设来实现。绍兴市普遍采取事前优设计、事中强管理、事后严验收的“三位一体”监管方式,严守工程质量把控关。比如在验收方面,采用邀请建设部门提前介入、运维管理第三方机构直接参与项目验收等办法,把好工程质量“出厂”关。
在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维护上,绍兴也探索形成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大部分地方都将国有水务集团作为第三方服务主体,依托其体制、管理、技术、网络等优势,有效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
绍兴市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不遗余力,推进了“五水共治”的深入实施,取得了不俗的成效。据统计,2016年1月至11月,全市70个市控以上断面中,ⅰ类至ⅲ类水质断面55个,同比增加15个;功能区水质达标率80%,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曹娥江、浦阳江全线水质达到ⅲ类水以上标准,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