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危房产生原因涉及多个方面,但改造又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本楼及周边居民同意,还涉及小区规划、多部门协调等。这些问题造成了很多危房一直拖着。
一些基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目前各地对危房的处置大致有三种思路:一是住户集资,原地重建,规费、配套费等涉及政府费用的免缴;二是结合区域规划,纳入新建范围,如果周边有新建规划,尽量把危房容纳进去;三是对情况紧迫的危房,政府回购“兜底”。
据介绍,危房重建除需要相关部门的层层审批,还必须首先征得危险楼层所有住户同意,以及涉及所在幢的四周界限的签字同意,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四周签不下来,规划部门没办法同意。
比如,杭州市朝晖六区67幢楼房建于1984年,1993年被鉴定为“局部严重损坏房屋”,于2013年被认定为c级危房。对之的危房改造,其产权方为浙江工业大学,学校房产科处长王雷表示,推倒重建需要所有住户同意,目前来看住在五六楼的住户希望重建,因为希望以后能坐上电梯。但是住在一楼的大部分是老人,不愿意再为此折腾。
不少城市的危旧小区与此一样,政府部门和产权单位能做的工作也很有限,是否能推倒重建不是他们说了算。他们能做的就是对房子进行加固,但常遭到居民联名反对,因此工作难开展。王雷说,“现在只能坚持每年对房子检测,去年一年检测费用就花了十万,都由学校承担。”此外,就是加强预警工作,学校有段时间一度每天派社区保安在楼房附件加强巡逻,确保一旦发生情况迅速行动。
许多业内人士一致认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楼房都没有明确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当时建房子无监理,地基、间距都没有明确规定,甚至建房都不打桩。建筑标准欠缺,施工队建设资质差,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都为房屋质量埋下隐患。与此同时,责任不明晰、方法不统一、资金难筹措让危房解危进展缓慢,遭遇较大困境。